老兵集结,组建民间公益救援 特种部队

2020-07-22 405次浏览 来源:齐河文明网

齐河特战救援队:只要祖国一声召唤,随时奔赴救援前线

      “由于气温太低,消毒的药桶冻裂了四个,喷头隔一会就要用开水烫开,在一个地方站一会,洒下的水就能把鞋冻在地面上……”26日凌晨5点多,在京台高速齐河收费口进出城检查点上,齐河特战救援队志愿者万玉军全副武装,正在配合医护人员和交警,对进入齐河城区的车辆喷洒消毒液。

 “疫情出现以后,我们救援队志愿者分成两批,配合公安交通等部门24小时不间断执勤,现在光是消毒液就已经用了15吨。”万玉军告诉记者,目前他们已累计为数千名乘客提供体温测量、消毒防控等服务。

  万玉军所在的齐河特战救援队,是齐河县唯一一家经过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、纯公益性质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,队员来自医院、企业、机关、建筑等各个行业,近半数为退伍军人。平时都在工作岗位上班,有特殊任务时一呼即应,只要是有爱心的人,随时可以加入。

 “想做些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事,这是我们成立这支救援服务队的初衷。”万玉军说。从延边某部队退役后,万玉军复原回家,当过司机、卖过肥料、办过企业。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碌,他一直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。基于这种信念,2019年4月,万玉军和好友范智亮,与同为退役军人的王玉三人商量筹划成立一支公益组织队伍。到了2019年8月份,已经有90多人加入。随之而来的队员管理、任务分配等问题也逐渐凸显。在经过多方打探考察后,三人决定与同是退伍军人秦一杰组创的特战救援队合作。“秦一杰队长也是一名退伍老兵,他组建的特战救援队也是一支比较有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,而且大部分成员也是退伍军人,这特别能触动我这名老兵的情怀。”万玉军说。

2019年12月,齐河特战救援队正式成立,并推选有团队管理经验的范智亮任队长,万玉军和王玉任副队长。

救援队一经成立,就吸引了不少的志愿者前来报名。既要有意愿也要有能力,这是他们的招录原则。“以退役军人和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主,我们对90多名报名的志愿者中进行筛选,最终招收了39名正式队员,其中有16名为退役军人。”队长范智亮介绍到。“退伍军人素质高、责任心强,下一步,我们还计划与各个乡镇公益岗位的退役军人合作,希望能吸引他们也加入进来。”

“为使救援更加有效,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。”范智亮介绍,考虑到救援队以退役军人为主体,救援队决定采取半军事化管理:每周5公里越野跑步、每周两次技能训练和每个季度一次的野外拉练是救援队的必备科目。为确保救援及时准确,救援队规定,城区救援必须在6分钟以内赶到现场。“我们还有24小时全国免费应急救援电话,队员提前报备,确保每天最少有15人以上在岗。”范智亮说。为提升救援能力,救援队特别注重提升队员业务培训。“现在我们队员均手持应急救援证、急救培训证等2个及以上专业证件。”

只要祖国一声召唤,我们随时奔赴前线——这是齐河特战救援队的口号。脱下军装,脱不下的是“为人民服务”的铮铮誓言。这支以退役军人为骨干力量的救援队,勇当守卫人民群众的忠诚卫士,大到抗灾救人,小到修车充电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他们默默奉献的身影。

齐河南北社区一名患小脑萎缩的老人夜晚走丢,救援队员打着手电筒,在漆黑的玉米地整整寻找了6个多小时,终于在凌晨3点多钟,将老人找回。看着被玉米枝叶划的满脸红肿的救援队员,老人的家属感动的热泪盈眶,第二天为他们送来一面写着“无私助人献爱心,危急时刻显真情”的锦旗。

去年8月份,利奇马台风袭击寿光,齐河特战救援队组织7名队员,自费购买了抽水泵、警示桩等物资,奔赴寿光救灾,整整呆了三天两夜。让范智亮记忆深刻的是,当他们完成救援任务,准备驱车返回时,一只被他们从水里救出的小狗,咬住他裤脚,迟迟不肯离去。

不管险情发生在哪里,只要接到急救电话,他们立即行动。并且一切费用都是他们自己支付。据了解,这支队伍的办公场所、桌椅、救援设备、大型消杀设备等装备物资,也全部是由队员自费置办。“也有不少热心市民给我们捐款捐物,都我们婉拒了。”范智亮说,“有时候家人也调侃我们傻,只要是为老百姓做好事,为社会保稳定,我们甘愿当一群傻子。”

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志愿救援,不可避免的,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少了许多。谈及此事,万玉军这位在部队已被磨炼的坚强勇敢的男人,忍不住红了眼眶。“现在基本没时间陪伴孩子,感觉挺愧疚的。”万玉军说。尤其是这种防疫的关键时期,万玉军忙的只是每天到饭点回去给孩子做顿饭,就赶回来继续值班,留下10岁的孩子独自在家。

去年9月开学季,齐河特战救援队受邀前去齐河各个学校周边,帮忙维护秩序。队员潘桂红由于孩子年幼无人照看,她就用一根牵引绳,拴在了自己和孩子的手臂上,和4岁的女儿一起执行志愿服务……

尽管成立时间不长,但救援队已经先后参与道路救援、走失搜救、学校执勤、社区服务、会议秩序维护等30余次社会公益活动,累计受理各类求助电话150多个,现场服务150多次,受益群众200多人次。 


【关闭】 【打印】